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项目执行 >> 质量管理 >> 正文
浅谈旋挖钻孔桩的质量控制
作者:梁文霞 来源:中国论文联盟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3-11-22 11:02:40
损失的流动性得以弥补。以后灌注的混凝土可恢复正常的配合比。

  若混凝土面在水面以下不很深,且初凝时,可将导管拔出,用吸泥机或潜水泥浆泵将原灌注混凝土拌和物表面的沉淀土全部吸出,将装有底塞的导管压重插入原混凝土拌和物表面2m深处,然后在无水导管中继续灌注混凝土。灌注时,将导管快速提升0.5 m,继续灌注的混凝土拌和物即可冲开导管底塞流出。

  若前述混凝土面在水面以下不深,但已初凝,导管不能重新插入混凝土时,可在原护筒内面加设直径稍小的钢护筒,用重压或锤击方法压入原混凝土面以下适当深度,然后将护筒内的水(泥浆)抽出,并将原混凝土顶面的泥渣和软弱层清除干净,再在护筒内灌注普通混凝土至设计桩顶。

  3.2塞管

  塞管分初期导管堵塞和中期导管堵塞。初期塞管多因隔水栓卡管,有时也可能由于混凝土本身原因,如坍落度过小、流动性差、夹有大颗粒石块、拌和不均匀,以及运输途中产生离析、导管接缝处漏水、雨天运送混凝土未加遮盖等,使混凝土中的水泥浆被冲走,超集料集中而造成堵管。处理办法可采用长杆冲捣管内混凝土,用吊绳抖动导管,或提升迅速下落振冲,或在导管上安装附着式振捣器。如仍不能下落时,则需将导管连同其内的泥凝土提出钻孔,进行清理修整(注意切勿使导管内的混凝土落入井孔),然后重新吊装导管,重新灌注。一旦有混凝土拌和物落入井孔,需散落在孔底的拌和物予以清除。

  中期塞管多因灌注时间过长,表层混凝土已初凝产生;或因某种故障,混凝土在管内停留过久而发生堵塞。其处理方法是:将导管连同堵塞物一起拔出,若原灌注混凝土表面尚未初凝,可用新导管插入原灌拌和物内2 m深,用潜水泥浆泵下入导管孔底,将底部水泵抽出,再用圆杆接长的小掏渣筒下入管底,升降多次将残余渣土清理干净,然后在新导管内继续灌注。当灌注时间已久,孔内混凝土已经初凝,导管内又堵塞了混凝土,此时应将导管拔出,重新安设钻机,用较小钻头将钢筋笼以内的混凝土钻挖吸出,用钻架将钢筋骨架拔出,然后回填重新钻孔成桩。

  4钻孔过程中事故的原因及处理

  在钻孔过程中,如发现孔壁内水(泥浆)位忽然上升溢出护筒,随即冒出气泡,出渣量显著增大而不见进尺,钻机负荷显著增加,应怀疑是坍孔现象,可用探测仪或探测锤进行探测,工地现场一般采用探测锤探测。坍孔原因可能是泥浆性能不符合要求,护筒底脚周围漏水,孔内水位降低,若施工操作不当,如提钻头、下钢筋笼时碰撞孔壁,在松软沙层中钻进,进尺太快,以及由于护筒周围堆放重物或机械震动等均可引起坍孔。发生坍孔后,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如何移开重物、排除震动等相应措施以防继续坍孔。对少量坍孔,如坍孔不继续扩大,可恢复正常钻孔。坍孔不严重时,可回填到坍孔位以上,并采取改善泥浆性能、深埋护筒等措施,继续钻进。坍孔严重时,应立即将钻孔全部用砂类土或砾石土回填,无上述类土时,可采用粘质土并参5%~8%的水泥砂浆,待回填土沉实后,重新钻孔,此时钻孔要吸取上次教训,采用相应措施,如改善泥浆浓度,减缓钻孔速度等。坍孔部位不深时,可采取深埋护筒,将护筒填土夯实,重新钻孔。

  钻孔施工如何保证成孔质量:钻孔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一般的坍孔、井孔偏斜、弯曲、扩孔、缩孔、钻孔漏浆、梅花孔(或十字孔)、埋钻等。为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确保成孔质量,在施工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施工前认真检查地质资料,掌握地质状况,分析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制定预防措施。

  (2)自开孔起,在钻孔所有时段,始终要注意泥浆的质量,并确保护筒内泥浆面标高不低于地下水位或河中施工水位,这是防止“坍孔”的基本保证。

  (3)护筒要埋入不透水土层中,宁可深不可浅。对不能埋入不透水土层中的护筒要增加泥浆的相对密度和粘度,以增加黏土土层厚度,防止漏浆。

  (4)对于冲击钻锤来说,要注意观察自动转向装置,泥浆相对密度和黏度不能太大,冲程不能过小,防止梅花桩。

  (5)施工前注意钻机安装平稳,施工中经常检查钻架位移量并测量其倾斜度,当发现有倾斜趋势时,及时处理控制,以防扩孔。

  (6)从开始清孔到浇筑前这段时间里,由于换浆及吊装钢筋笼,要注意泥浆面的标高及钢筋笼下放的位置,泥浆面要保持高于地下水位1.5 m~2 m为宜。

  5水下砼凝土灌注的质量保证措施

  (1)首批混凝土的数量应能满足导管首次埋置深度(≥1m),以及填充导管底部的要求。

  (2)混凝土拌和物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