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关于工程招投标制度设计的思考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4/15 14:22:48  文章录入:21cpmzhang  责任编辑:21cpmzhang

由投标人负责,由清标工作人员负责检查。这样处理既照顾了公平性,又极大提高了评标效率。

  四、不宜全盘否定抽签定标

  最低价中标或类似的评标方法,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以及相应制度不配套等原因,在实践中难以很好实施。目前的评标方法多采用综合打分法,常常会出现以零点几分胜出的情况。零点几分甚至几分的差距不能证明投标人之前有何本质差别,更无法证明工程建设的结果会有何差别。这种以微小差别定标的方法看似公平,但却为人为干预留下极大空间。而面对这种结果,旁人却实在难以指责打分有何不公,行政主管部门也束手无策,这种状况对投标人乃至整个招投标环境带来的后果却是致命的。

  抽签定标似乎很荒谬,但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抽签定标有其合理和可行之处。例如,让综合得分在一定范围的投标人参与抽签定标,其合理性在于:(一)不会对工程建设的结果产生不利影响。《招标投标法》赋予招标人从中标候选人中自由选择中标人的权力。可见,即使工程建设结果不理想也不是抽签定标造成的。(二)减少人为干扰。微小的得分差距让人难以指责打分的合理性,但过大的分差是很容易看出打分的不合理之处,评标委员会不可能让人以零点几分分差"完成任务".最后抽签定标,很难内定,从客观上保证中标结果的公平。

  在目前"僧多粥少"的局面下,过度竞争难以避免,评标制度的设计必须实用。只要这种方法不对最终的工程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就有其合理性。海湾战争中,扑克牌通缉令把一个很严肃的政治问题放到游戏中,不也很荒唐?但它很实用。抽签定标也一样,对这种看似荒谬的方法不能一概否定。政府投资的项目可以采用这种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抽签定标方法,这能限制人为干扰,有效降低"腐败指数".

  五、招投标制度、方法的设计要注意系统性

  任何管理控制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招标投标法》制定的目的是"规范中标投标活动,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招投标制度、方法的设计必须围绕这一目标。制度、方法是否合理,得看工程最终结果是不是令人满意,而满意的核心就是提高了经济效益,保证了项目质量。招投标仅仅只是工程管理中的一个环节,对招投标制度、方法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招投标环节,而要与工程建设结果相结合,形成反馈,通过反馈来调整制度和方法。例如,对评标专家的考察应该与最终的工程建设结果挂起钩来,如果一个评标专家参与的多次评标其最终的工程建设结果都不令人满意,那么该评标专家的评价方法是很值得怀疑的,甚至应该考虑是否还要把该专家留在专家库中。目前的制度、方法、研究往往局限于招投标环节本身,"低价中标,高价结算"成为业内共识。在一定程度上是这种制度设计不重视系统性的反映。

  这种系统管理难度很大,特别是对监管部门的要求很高,应该采取一些措施突出监管的重点。例如,中标通知发出后,要求投标人对本此招标提出意见,意见统计结果上报监管部门,而且统计结果应该公示。是否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只有当事人最有发言权,若当事人的不满意率非常高,则招标监管部门应重点监察,作出处理,或者会同、移交其它部门重点监管该项目的建设过程,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不一定非要等到有人投诉再来处理。

  系统管理对监管部门的组织设计也提出很高要求,监管部门的组织结构不应只面向上级,仅仅满足归口管理,而要利于各部门之间的横向沟通。如前所述,若招标管理部门发觉某次招标的满意度有异常,虽有疑点,却又无足够证据作出处理,则应移交相关部门(如造价、质监等部门)重点跟踪,后者把跟踪结果及时反馈到招标管理部门。要实现系统管理,首先要使行政主管成为一个有机系统,而不是一个部门的集合

上一页  [1] [2]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