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小议地下室渗漏的原因及其抗渗漏处理措施
作者:利洪川  文章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1/14 19:25:53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发展,城乡建设的高层建筑日益增多,为解决人民防空以及高密度居住人群的公共设施的停车场地等工程,设计上大都考虑了地下室工程组成部分。所以,人防地下室工程在很多工程中出现。由此而带来的地下室防渗漏质量指标工作面临越来越面临严竣的考验。众周所知,造成建筑物地下室渗水、漏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们对防水施工的认识及态度问题。本文在近几年的施工实践中,通过分析产生渗漏的原因,找出控制对策,从而加强施工中质量控制和技术改进,收到了一些成效。

  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建成,地下车库、地下用房等也随之增多,地下室渗漏现象也相当普遍,成为质量通病之一。特别是地下水位高、又是软土地基,设计、施工原因产生的沉降不均、混凝土板裂缝、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等产生的渗漏现象也相当普遍,治漏堵漏费用也相当高,严重的有些甚至还影响使用功能。

  1 产生渗漏的原因

  1.1 设计原因

  1.1.1 变形缝留设不合理 根据规范要求,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墙最大变形缝间距规定为20-45m之间,但实际中往往将范围放大1-2倍,甚至不留后浇带,而也不采取其他的技术措施,虽然给施工带来了方便,但也给渗漏留了隐患。

  1.1.2 设计配筋欠合理 由于设计配筋欠合理,使得其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减少,随着干缩的产生、温度变形、应力集中,使混凝土产生裂缝,留下渗漏的隐患。

  1.2 施工原因

  1.2.1 变形缝设置处理不当 ①根据设计要求应设变形缝,如后浇缝,一般要经40-60d才能施工。工期延长,如果因基层清理或浇捣不好会留下渗漏隐患;再如沉降缝,一般要到主楼封顶后才能施工,这样工期更长;如施工不当也会留下渗漏隐患。②不平施工缝施工不当造成隐患。根据现行施工惯例,施工底版时外墙板施工高度为30-50cm,再加设一道止水片,由于底版混凝土施工多采用商品混凝土,坍落度较大,外墙板混凝土如一次振捣密衬往往较差,二次振捣给施工管理上带来了一些困难,所以这一水平施工缝处理不当往往成为渗漏的隐患。再者,墙板施工缝处30cm凸墙与底版一起在养护期完成了大部分干缩与冷缩,使新浇的墙板缝结合后收缩受到了下部约束,在30cm凸缝以上易产生墙裂缝。

  1.2.2 外墙混凝土养护不当造成开裂 造成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有多种因素,除荷载外缝的生成大多是外界因素影响所致,其中由于失水变化引起的干缩和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冷缩往往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所以养护不当会造成早期失水干裂及冷缩裂缝。

  1.2.3 振捣施工原因造成的渗漏 由于施工操作马虎,混凝土振捣不密实而导致的蜂窝 ①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如矿渣水泥;②磨细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总量,增加混凝土和易性;③外加剂,如高小减水剂,控制用水量,降低水灰比,改善混凝土流动性;④优化砂、石级配,控制砂率,使混凝土为富砂浆混凝土,从而加其密实度;⑤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尽量减少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而引起的冷缩;⑥优化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减少由于混凝土早期强度太高而产生的冷缩裂缝。

  1.3 选用特种混凝土 为克服混凝土徐变产生的裂缝,采用掺加纤维来增加混凝土的抗拉、抗弯、抗裂强度等。掺加材料有金属纤维、无机纤维、有机纤维、植物纤维等等。依靠掺入的纤维来抵抗混凝土内部集料间由于干缩和及徐变产生的应力集中而产生的应变,从而减少孔缝的产生,增加混凝土内部的密实度,减少渗漏的可能。

  1.4 加强施工管理和养护手段 不管是构造上,还是配筋设计,或是改善混凝土性能方面等采取各种技术措施,最终要施工成形。加强混凝土成型过程的施工控制,特别是混凝土成型的养护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具体措施为:

  1.4.1 过预测计算,混凝土内部的温差,确定合理的养护方案;

  1.4.2 根据混凝土浇筑流程,合理布置测温轴和测点,根据规范要求,确定合理的监控目标、监控实践和警值;

  1.4.3 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①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做好充分的组织调度工作,严格施工冷缝的产生;②经常检查混凝土坍落度和入模温度;③加强混凝土终凝前二次抹面的火候控制,防止表面龟裂;④专人及时测温,发现异常,及时报警和采取有效措施;⑤专人负责养护混凝土,延长拆模时间。

  1.4.4 改进模板材料。由于钢模板的保温、保湿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